【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最美仙居曾何似,山青水碧永安行——永安溪纪事

酥人的冬日,踏过薄霜铺地的林子,置身于永安溪这一处风光,寻觅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体会那微细的春信。或是在初春拂面之际,在永安溪静听光阴流过的声音,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不期然地浸润了你的性灵。

误入仙境(周丽芳 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永安溪绿如丝绦,撑起一根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竹筏似翠条鱼般向前滑去。亦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微光,鱼群的唼喋声在耳边轻跳,望水流静静远去。

这是一条四季多姿多彩、处处如诗如画的河流。如今,这条荣获全国“最美家乡河”的永安溪,无声流传着仙居人的光荣和自豪;未来,它将继续携带着四季美景,还装载着仙人居住之地的梦想和期盼静静流淌。

(李建伟 摄)


永安溪,它从远古流来,它流淌的是历史,孕育的是文明。仙居,因之而号称“仙人居住之地”,仙居人则因之而演绎了世代传奇。

仙居县地处浙江东南,隶属浙江省台州市。县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其中80%以上为丘陵山地,因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仙居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在永安溪中下游的河谷平原上,就已聚居着仙居人的祖先——瓯越族人。春秋战国时,仙居一带为越国领土。秦朝时属闽中郡鄞县。东汉时,仙居名闻国内僧、道两界,高僧大德竞相在此流连。汉献帝兴平年间(194—195)在今仙居县城东十里的石牛村,即建有“石头禅院”(今名“大兴寺”)。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仙居始立县,叫乐安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隋、唐时期几经废置,至五代吴越宝正五年(930),吴越王钱镠,因整治盂溪,希望此地永远平安,遂改乐安为永安。北宋时,仙居已经是国内著名的宗教名胜之地。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以其“以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而敕封“仙居”,从此永安改称“仙居”,沿用至今。

永安溪为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灵江椒江的源头,西起仙居县西南端安岭,东下至临海城西三江村与天台始丰溪汇合为灵江,直至椒江,流入东海,自西向东横贯仙居全境,长141.30公里,沿途有40多条支流自南北两侧汇入,流域面积2704平方公里。

在仙居,永安溪不但有四季的美景,还是母亲河哺育了一方生灵。千万年来,它积淀了仙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见证了仙居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1万多年前,灵江流域的文明之火在永安溪畔点燃。仙居人与水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一个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下汤遗址,拉开了仙居远古文明的神秘面纱。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的仙居人已经脱离了深山的穴居生涯,向着平原迁移。

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永安溪作为沿海与内陆的联结纽带,为仙居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域内数不尽的文化遗迹,如蝌蚪文[1]、汉代岩画、东汉石头禅院、明代桐江书院、道家第十洞天[2]、升仙桥、南峰塔、皤滩古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九狮图,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脱胎换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沧海桑田”“逢人说项”典故的发生地等,都像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点缀在永安溪历史的天空。

作为仙居历史上的“黄金水道”,永安溪在仙居孕育了世世代代辉煌灿烂的文明,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迎来送往各地的商贾。

“白帆如云云盖溪,竹排相接密如堤。”这是永安溪运输繁忙景象的写照。有史书记载,永安溪运输最繁忙时期,木船可以达到700多艘,竹筏达300多张。这种蔚为壮观的运输场面,如万马奔腾,千矢齐发。

当时的永安溪,毫无疑问是台州沿海与内陆的交通大动脉。对此,明代有位文人不无夸张地说过,永安溪水道上即便像九郎溪广业渡[3]一样的小埠头,其吞吐货物的能力也能让河南以漕运兴旺的溱洧[4]自叹不如。

商旅往来、货物运输。繁忙的水运为仙居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仙居旧时有许多人依托永安溪水运贩卖食盐致富。伴随盐业发达的,还有药材、布匹、桐油、硫磺、木材等贸易的繁荣。据历史记载,明朝时期,政府曾相继在城关河埠设置河泊所和通商所,收取税金,管理水运。在政府的主导下,永安溪沿岸的商贸进一步兴盛。

直到1957年,仙居至临海白水洋公路建成通车,永安溪悠久的航运历史才画上了句号。

如今的永安溪,虽然失去了往日交通大动脉的作用,远去了“白帆如云,竹排如堤”的繁忙与喧嚣,但是“幽谷溪流、清澈见底、终年不枯”的水质和两岸青山如翠屏的景致,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来这里,乘一叶竹筏顺流而下,在蓝天、碧水、远山之间,聆听风过松林竹海的沙沙作响和锐耳动听的悠悠鸟鸣,品味溪流似水柔情的逍遥和两岸犹如桃源的田园胜境。


永安溪在仙居就是一个符号,提起它,就想到了这方山水美景。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这方水土的人们给予的关心和爱护。

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采制砂出台文件、生态修复美景维护……仙居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永安溪更好地流淌。“我们结合‘无违建河道’创建工作,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强势推进集中打击非法采制砂行为。”仙居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手严管治,一手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编制出台了《仙居县河道疏浚与采制砂规划》,确保永安溪流域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利用。

千百年来的治水实践表明,江河湖泊的水患,表象在江河,根子在流域。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仙居人对流域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统筹好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景观和工程景观、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产出等方面的关系,真正打造“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绿色生态环境,仙居人切实转变治水思路,树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赋予永安溪“山水共融、人水和谐”的生态之河、人文之河、休闲之河。如今,不管是中小河流重点县工程、永安溪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及“五水共治”的鸿篇巨制,还是绿化景观工程、水文化营造工程的精品佳作,这些都给永安溪综合治理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管理整治让永安溪愈发美艳。白沙芳甸、浅滩幽潭、鹅卵石块……褪去了“黄金水道”的光芒,永安溪散发着自己的柔美之光,尽显江南水乡之美景。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永安溪用一汪碧绿证明仙居所走的路子是正确无误的。

中国杨梅节、浙江油菜花节、台湾农民创业园、492公里的永安溪绿道网,以永安溪溪流、水库、滩林等资源为载体的旅游休闲产业,在仙乡大地上蓬勃而发。

水清云读月,江柳身半斜,鱼鸥互问答,古塔沐夕阳……百里“母亲河”串联沿途美景,努力打造一座“中国山水画城市”。永安溪上,处处是人水和谐的画面,时时演绎着人水相亲的故事。寻梦之根在这里,而这里从画卷中翩翩而来……


2017年12月17日,永安溪被评为中国“最美家乡河”。曾经一度遭受污染和破坏的永安溪如今已成为华东地区保留最完好的原生态河道,拥有大北地溪、茶溪、韦羌溪、石壁、木口湖等3万多亩天然滩林湿地,生态系统多样,四季色彩变化万端。宛若绿丝带的仙居绿道,紧紧地依偎着永安溪,自成一景,相辅相成。

这条由一条主绿道、多条辅绿道构成的叶脉状的绿道网向着河流、小溪、山坡、树林、田野延伸,将散落在沿线的山水田园、滩林溪流、古村古镇尽数串联。途中有10个绿道驿站,30多个自行车租赁点,骑行或漫步在永安溪绿道上,移步换景,一幅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沿途人们不仅可以呼吸没有噪音尾气的自然清新的空气,还可以深入自然保护区、现代农业园区、风景名胜区,寻觅飞鸟潜鱼之趣、体验田园生活、考察历史文化古迹;远眺河流山峦,山水风月交相辉映,近览城镇田园,人文生态相映成趣。

绿色纽带(张福华 摄)

仙居的绿道建设,遵循着“低碳生态、以人为本、文化挖掘”的原则,依托现有道路改造,极力避免对耕地、林地和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2012年,仙居绿道开始动工,总规划492公里,将永安溪沿岸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农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合一体。目前已建成永安溪绿道、盂溪绿道、朱溪绿道以及各类乡村绿道近200公里。短短近十年间,仙居绿道已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世界休闲组织的“国际创新奖”和2019年浙江省“十佳运动休闲绿道”等荣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比分直播时指出的:“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仙居人打造一方绿水,则构建一方美景。这张依托山林、溪水、田野等自然生态基底沿溪而建的绿道网,还在不断延伸中。仙居绿道的建设,沟通了城乡空间,契合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拉动了旅游经济增长。

绿道(张福华 摄)

在仙居,绿道是一项被人们交口称赞的民生工程,尤其是当旅游从景区向全域转变时,绿道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对于仙居来说,穿行在青山绿水间的绿道,不仅是一条生态走廊,更是一条人文之道、产业之道,它让山水融入城市、让城市亲近自然,从而清晰地构建了仙居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脉,用绿色托起了仙居的梦想和未来。

生在仙居,推门而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诗人周晗说:“唯有山水,可以住灵魂。”永安溪水从天而降,穿山而来,孕育着依水而栖的人们,滋养着温润的灵魂。山与人,水与人,默默相对,超越山水,超越时间,这就是最美家乡河,这就是仙居。


参考文献

[1]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发现于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境内.

[2]道家第十洞天:括苍洞,中国道教第十大洞天。位于浙江省仙居县东南约五十里的括苍山麓.

[3]九郎溪广业渡:《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大溪东流经横溪市南,支流别出,是为横溪,坎头渡在焉;又东经俞店南,为九郎溪。”实系永安溪的一段干流。“广业渡,在县西六十里,即九郎渡也。”由此可见,广业渡亦名九郎渡,其具体位置当位于九郎溪上。至清光绪年间,广业渡之所在已经退化成浅滩,《光绪仙居县志》谓其“水浅可涉”.

[4]溱洧:春秋时郑国两条河名,在今河南省。《诗经·郑风·溱洧》描写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岸边嬉戏游春的情景.